到中国来的旅游者,除了要看看长城、秦兵马俑等之外,还要看看敦煌。目前,敦煌县每年都要接待成千上万来自我国各地和世界各国的旅游者和专业工作者来教煌参观。人们为什么这样重视敦煌县呢?因为敦煌县有一个举世闻名的莫高窟。
教煌县地处甘肃省西部,迄今已有两千几百年的历史了。汉武帝时,为安定边防和打通国际通道,打败匈奴,在这里设立敦煌郡,敦煌的名字就是从这时开始的;具体时间是汉武帝元鼎六年,即公元前111年,汉代人应劭在解释“敦煌”这两个字的意义时说:“敦,大也,煌,盛也。”自汉至唐,敦煌一直是我国西部的大门,也是著名的“丝绸之路”的交通要站,在中西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中起着重要作用。唐宋以后,由于海上交通日益发达,“丝绸之路”慢慢失去其重要作用,教煌也渐渐失去了往日的繁华,敦煌旧城逐渐成为断壁残垣,清初,终于在党河以东另建教煌新城。
在敦煌县东南的鸣沙山上,耸立着一座平均高达17米的陡壁,陡壁上排列着重重叠叠、鳞次栉比的许多洞窟,这就是举世闻名的莫高窟。
莫高窟的开凿年代在前秦建元二年(366年),第一个开凿人是乐僔和尚,关于此事还有一段有趣的记载:一天,乐僔和尚云游来到三危山下,这时正值黄昏,落日余辉映照着古老的三危山,他仿佛看到山顶上射出万道金光,金光中有千佛的形状。于是他就在三危山的对面岩壁上修凿了第一个佛窟。后来又有许多和尚和信佛者来此修建佛窟。发展到唐代,莫高窟已具有一千多个佛窟。
“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力受到削弱,教煌长期被西夏占领,莫高窟开始由繁荣逐步走向衰微。宋朝以后来莫高窟开凿石窟者已为数寥寥。明嘉靖年间,统治者放弃嘉峪关以西地方,敦煌和内地完全隔绝,莫高窟也逐渐被人们淡忘。
但由于敦煌地处僻静的沙漠,莫高窟并未被历次战乱摧毁,至今仍保存着石窗492个,窟内保存着4世纪至14世纪的壁面、雕塑等艺术珍品,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石窟艺术宝库。
莫高窟保存的彩塑佛像大约有2400多个,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北魏时代的彩塑,线条道遒劲雄健,可以明显地看出外来艺术影响的痕迹。隋代的塑像,面部丰满,雍容华丽,衣折线纹变得柔和真实,已经象中国人的样子了。唐代的塑像匀称自然,精神焕发,衣折细腻流畅,附似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已完全抛弃了模仿的痕迹。宋代以后的塑像承袭前代的遗风,但过于生硬呆板,没有多大发展。这些彩塑,不但显示出我国古代彩塑匠师们的高度智慧和卓越才能,而且由于历代都有作品,无形中成了一部中国雕塑艺术发展史。
莫高窟保存的壁画有45000多平方米,也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保存较好的北魏壁画,具有用笔奔放洒脱、画面沉着浑厚的特点。唐代壁画的艺术性达到空前的高度,更多地描绘和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画面构图宏伟多变,颜色繁复浓艳,线条细密流畅。
宋代壁画的内容格调承袭唐代,但在用色及描绘上具有一种朴质的民间艺术风味。
莫高窟壁画主要包括:
(一)经变画,即佛经的故事画。如西方净土变描绘了西方极乐世界的情景;金碧辉煌的楼台宫殿、清澈的池水、美丽的菩提树:天空中有祥云缭绕,水池中是展翅欲飞的水鸟,中间佛祖释迦牟尼端坐在莲花座上,左右是观音菩萨和势至菩萨以及众多的眷属和圣众,真是华丽庄严,气象万千。
(二)本生故事画,即释迦牟尼前生的故事画,如尸毗王的故事,画的是释迦牟尼前世当尸毗王时的善举。为了帮助快要被鹰吃掉的鸽子,他自愿献出和鸽子同等重量的自己的肉喂鹰。尸毗王旁边蹲着一个持刀割肉的男子,割了半天,也抵不上鸽子的重量;最后尸毗王只好将自已整个身子挂到秤钩上去。称盘上放着鸽子。
(三)尊像图。包括佛、菩萨、阿罗汉、小千佛
等图像。
(四)供养人像。出钱修建佛窟的供养人把自己的像画在窟壁上,表示这个佛窟内的佛是他供养的,这样,佛就会降福,保佑他。
这些壁画的内容虽然多数是有关佛教的故事画,具有浓厚的封建迷信的宗教色彩,但透过那层迷信、神佛的面纱,我们具体而形象地发现了那个时代的风貌,人与人的关系,阶级与阶级的对抗,如尸毗王的本生画,就反映了苦难的人民渴望着能有尸毗王那样的“救世主”,来解救他们的痛苦,又如在“得眼林故事”中,五百个“强盗”抗击官军,失败被俘,判处“剜眼”酷刑,就更是封建社会阶级斗争的血淋淋的写照。同时,这些壁画也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技巧和惊人的艺术感染力。如北魏狩猎图中的动物,只用廖廖数笔,就把它们的神态动作活生生地表现出来了;又如常见的飞天,无须在背上画出翅膀,只用一个优美的飞翔姿式,再加上一条飘带,便自然而然升在天空中了。莫高窟这座艺术宝库,从明嘉靖三年以后,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埋没在黄沙漫漫的荒漠里,直到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发现“藏经洞”遗书,才引起了震动,著名国画家张大千先生曾在敦煌住了几年,临挚壁画,这是为许多人所熟知的。